10/05/2025

【如何與被動型人格伴侶相處】4個方法幫你

與他們過於被控制的成長環境有關。

孩子通過這種不溝通、不合作的方式,奪回了控制權,完成對父母的攻擊,釋放一點憤怒情緒。久而久之,他們就習慣了被動攻擊。

如何與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伴侶相處

1. 識別他的被動攻擊行為。

被動攻擊的行為其是挺傷人的,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,你可能會經常感覺到憤怒、疑惑,甚至是無能為力。你可以去感受,他被動攻擊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,並且註意這種行為的頻率,以此來區分Ta到底是在被動攻擊,還是真的一時疏忽。

2. 設置邊界和表達感受

在識別了他的被動攻擊行為之後,你需要向他表達你的感受和邊界。不要讓他覺得你在怪罪他、說他有什麼問題,而是可以說“這是我們共有的問題”。不要去批評他,但是要最後再說明你想要什麼樣的關系。

3. 鼓勵溝通

當你們之間有沖突的時候,鼓勵他和你進行正面的溝通,打破他這種被動攻擊的模式。你可以先表達出你真誠的、想要合作的態度。在一種溫和開放的環境裏,去溝通你們的問題。

4. 多鼓勵和支持他們

你在平時的生活中,也可以多鼓勵他們,當有一些重大決定的時候,也可以多支持他們發揮自主性,也是當這些正向的情緒體驗多了,他們會逐漸變得自信,而當有沖突的時候,他們也變得敢正面溝通了,被動攻擊的行為會逐漸消退。

【學會這5招,快速切換思維方式】避免掉進思維陷井

隱性邏輯指的是隱藏在錯誤邏輯中的正確邏輯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難解的問題:群眾的智慧真的高於專家的意見嗎?為什麼有的戀人總是吵架,但卻一直不分手?為什麼聰明的人更容易陷入思維僵局呢?《隱性邏輯》介紹了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思維陷阱,只有熟悉了這些思維陷阱,才能在關鍵時刻更好地做出判斷和決策。作者列舉了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二十一種場景,為避免這些陷阱提供了五條建議。

一、不要過快地下結論。

當我們進行邏輯思考時,容易陷入以下三種思維陷阱:

1.靠直覺做出推理和判斷。
2.靠經驗做出推理和判斷。
3.倉促地推理。

那麼,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地思考呢?《隱性邏輯》這本書給了我們三條建議:

1.要考慮所有的初始因素。

我們傾向於接受那些符合自己觀點的闡述。所以,在開始推理時,就要考慮好所有的初始因素。只有所有前提都是正確的,得出的推理才是正確的。

2.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成功經驗。

在面對權威的觀點時,這個傾向特別明顯。

3.註意自己的情緒。

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決定。有時,情緒甚至會給大腦發出提示,告訴大腦這個信息是不重要的。

二、巧用提問的技巧。

生活中,歸納法是我們最喜歡用的一種論證法。不過,很多時候,我們靠日常觀察或經驗來進行推理,這其實是站不住腳的;而且,往往只要找到簡單的反例,就能推翻它。

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這種思維陷阱呢?作者認為有三個原因:

1.把個人經驗概括為普遍原理。
2.給事件強行加上自己的解釋。
3.排斥那些不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。

那麼,我們能用什麼辦法走出歸納法的迷霧?作者告訴我們,巧用提問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撥開迷霧,做出更好的判斷。即遇到一個結論的時候,千萬不要默認它是正確的。相反,你要多提問,用提問的方式來找到正確的答案,同時,也可以避免走進誤區。

三、依靠集體的智慧。

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用“集體評估”這種方法來評估公司情況,並依據這個結果來確定公司的戰略方向。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避免推斷偏差,提高效率。

但是,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要註意三點:

1.評估人員要多樣化,這樣可以收集到多種觀點。
2.成員之間要保持獨立性,因為最好的結果產生於矛盾,而不是妥協。
3.人員規模一定要大,因為樣本越大,偏差越小。

四、跳出“歸因理論”造成的陷阱。

我們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人將“已經為一件事投入了過多的時間、精力或者金錢”作為理由,繼續去做一件不合時宜、不理性的事,這叫“沈沒成本效應”。

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陷入”沈沒成本效應”的陷阱呢?這是因為,我們的大腦喜歡遵從”歸因理論”。“歸因理論”是指我們的大腦習慣把原因和反應快速地結合在一起,具體來說有兩個原因:

1.我們的大腦不想改變。
2.我們的大腦喜歡先做決定再找理由。

我們應該怎樣避免掉入歸因理論造成的思維陷阱呢?方法有兩個:

1.追問行為的時間順序。

多花一點時間來思考,弄清楚這個原因是不是最近才有的,會不會是很久以前的一件事所引發的。比如,你突然跟一個同事發火了,發火的原因可能跟這位同事沒關系,而是以前一段類似的不愉快的經歷啟動了你的憤怒報警器。

2.尋找更多可能的原因。

你可以詢問一下別人對同類事件的感覺,看看他們是怎麼歸因的,從而對照、檢查自己找出的問題原因是否存在邏輯漏洞。

五、想得越少越好。

研究數據表明,工作記憶容量較小的人,偏好簡單的解決方式,即使在壓力之下,他們也根本沒有可用的復雜解決策略,所以他們能更快下決定並堅持執行。這就是他們表現穩定的原因。

工作記憶容量較大的人則完全不同,他們會不自覺地關註更多信息,同時在大腦裏做各種復雜假設,最後能量耗盡,思考變慢。所以,聰明的人更容易陷入思維的僵局。

怎麼破解這個僵局呢?《隱性邏輯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方法,就是想得越少越好。具體有兩個小竅門:

1.在思考問題之前,先花10分鐘時間,寫一下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恐懼,用這種方法擺脫焦慮感,隔離不必要的幹擾信息,減少精神損耗,然後再全身心投入到焦點問題上。

2.通過心理暗示,讓自己鎮定下來。比如,考試之前,在腦中不斷地重復“安靜”和“專註”,用這種方法來把無關的思緒擠出去,讓大腦更加專註和高效。

總而言之,這本書列舉了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二十一種場景,結合認知心理學和大腦神經學,分析了人們在思考過程中碰到的邏輯陷阱,並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法,供大家練習。讀懂了這本書,你就可以跳出種種思維陷阱,在關鍵時刻正確有效地作出決策。

SiteLock